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,空間是能夠與人對話的。當你身處一地,便會不自覺地傾聽空間的絮語,並做出回應。今天就從基礎的角度來談談舉辦一場會議時,會議設計師應該注意哪些訊息需要被展現吧!
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,「舞台」是提供表演的空間,也是指進行某種活動的場所。它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,並獲得理想的觀賞效果。從這個定義可以明白,「舞台」是為了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處,也就是講者/發言人身上,從而衍伸出的裝置。
既然是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而產生,舞台要在會場中凸顯出來,因此各式各樣的舞台設計便應運而生;另一方面,舞台設計必須從立體空間的運用出發,基本的元素包含平面設計、3D空間設計、燈光視覺以及聽覺等,因此常見的舞台設備包含:舞台主體、舞台背景、燈光、音效等。
介紹完舞台的基本組成元素後,接著來認識三種基本的舞台類型吧!
1. 鏡框式舞台:
舞台面向觀眾席,觀眾能夠從正面欣賞表演者的演出。從遠處看,舞台就像個鏡框,站在舞台上的演員則像一個個被展示的人偶。
2. 伸展式舞台(又稱三面式舞台):
表演舞台延伸至觀眾席,觀眾圍繞舞台三面而坐。表演者可以隨情境將表演範圍擴大至觀眾席。
3.中心式舞台:
觀眾圍繞在舞台四周,舞台上的表演者或講者能夠展現360度無死角的演出。
介紹完上述三種舞台後,相信讀者對於舞台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,也對各式各樣的舞台有更多元化的想像。然而對會議舞台來說,必須在非常有限的預算內,巧妙的展現會議核心主題。以國際權威會議組織ICCA(International Congress & Convention Association)為例,2016年 ICCA年會上的舞台,卻是跌破眾人眼鏡的……簡潔有力。
什麼?!難道國際會議權威組織沒有資金搭厲害的舞台嗎?當然不是。
再把鏡頭拉回到第一段文章開頭,之前提到空間與人之間是能夠對話的。而ICCA今年將這個重要的元素引入會議設計中,使會議的形式有更突破性的轉變。對與會者而言,舞台的功能回到最初的需求,去除虛華的視覺設計,舞台背板只留下「#ICCAAWorld」字樣作為活動主軸,使與會者的注意集中在講者身上,而非舞台本身。另一方面,舞台簡潔的設計也能使與會者對空間的感受性更為強烈,能更直接與空間對話。
再來談談舞台不可或缺的小夥伴:音控、燈光照明與口譯設備等。
試想不論是很華麗的設計,或是以功能為訴求的舞台,講者在台上因為麥克風爆音、燈光沒打在正確位置使講者一片黯淡或過曝,都只能換來台上台下一片尷尬的窘境,這可以說明為何在舞台搭建完成後,要立即進行音控與燈光測試,確保正式現場能夠暢行無礙。
在完善的硬體設備之外,另外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會場細節,例如舞台投影時,簡報與現場畫面即時切換的流暢,因此更須要現場執行人員的良好溝通與靈活反應。然而這部分屬於專業會議籌劃公司(PCO)的執行範疇,將在其他篇章詳述。
除了音控與燈光,對會議現場而言,還有一個重量級小夥伴甚少被提起,那就是口譯設備。口譯設備不單指與會者手上的口譯導覽機,也許你曾在論壇或會議廳現場看過一個神祕的木作房間,那裏就是專業口譯人員的工作空間,透過他們的即時口譯播送,才能從導覽耳機裡以母語聽懂講者的演講內容。
介紹完基本舞台概念,與它的重要夥伴們,應該有助於讀者進一步思考「舞台存在的必然性?」這個問題。如果說舞台的架設初衷,是為了便利講者聚集與會者的注意力,那麼透過其他方式也能達到相同目的,一場會議活動是不是可以沒有舞台呢?
然而如何達到「沒有舞台,卻能有效集中與會者的注意力」這件事?
每一場會議活動都有其背核心目的與期望效益,對會議設計師而言,深入了解主辦單位的需求後,便能透過不同的創意發想與執行方式,創造出互動性更高的會議活動空間與議程,讓每場活動都值得矚目與期待。